手机版 欢迎访问伴佳68(www.banjia68.com)网站
原标题:职场励志014丨这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是因为它正变得越来越好
随着《中国与大战》《一战中的华工》等著作在西方主流出版社出版并推出中译本,徐国琦的名字日渐为中国学界和读者所知。本书是徐国琦一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记述了他在安徽农村的贫苦童年、上大学、负笈美国、取得哈佛博士学位、开展研究和著述、在美国和香港执教的奋斗经历。书中对在美国求学治学经历的记述尤其细致,包含许多生动细节,如关于美国的博士资格考试、论文写作、毕业后怎样找工作、著作如何寻求出版、教授们的教学认真到什么程度等等,都通过个人亲身经历有所展现,对国内高等教育界不失为一种镜鉴。书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为“师友杂忆”,关于杨生茂、入江昭、欧内斯特·梅、亨廷顿、马若德等人的记述尤其动人,为我们了解这些学界大家提供了非常有趣的第一手材料。作者自言对何兆武《上学记》、何炳棣《读书阅世六十年》等回忆性著作情有独钟。与老一代学者的作品相比,本书在完整度方面或稍有逊色,内容组织也稍显随意,但著述精神上确是一脉相承,真诚、感性、直率,我们读来就不能不受到触动。徐国琦生于1960年代初,这一代学人写自传的还不多,徐之《偶记》为我们观照这一代学人与时代的相遇、他们的奋斗精神、他们对中国与世界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文本。
《儿童法案》围绕一个孩子的输血案铺展开来。差三个月就要满十八周岁的男孩亚当·亨利被诊断出白血病,医生开了处方让他输血。但孩子的父亲因为信仰的原因,认为亚当不能输血。这个时候,医院将孩子的父母告上了法庭。女法官菲奥娜决定亲自去医院探望亚当。一番恳谈之后,菲奥娜深受触动,最终,她的裁决将给两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儿童法案》这部长篇小说最让人佩服的是,一个作家如何处理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麦克尤恩显然并不是法律专业人士,然而他的写作像一个浸在法庭几十年的书记员,既简洁明了,又充满逻辑。麦克尤恩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堪称经典的人物形象,那便是从头到尾都与人争论,处理公平和正义,以及用清晰的条理帮助人们找到事情真相的菲奥娜。让小说中的人物,从头到尾都在讲道理,是可能的。麦克尤恩做到了这一点。这部作品将法律、宗教信仰以及人类的各种底线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作家用自己的逻辑能力对读者进行了教育,既有常识的教育,又有人性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还有逻辑的教育。通常情况,一个小说家,在讲述中强调故事的切口,高潮的设置,以及留白的空间。而麦克尤恩用另一种方式结构这部小说,其强大的叙事能力再次让我们折服。
通过浓厚沪味的海派长篇《繁花》去走近、解读作家金宇澄的写作走向和心路历程未尝不可,但极易陷入片面。直到这部非虚构作品《回望》出来,与其前作一虚一实,宛如两手握笔双足走路,金宇澄的文学世界至此才算趋于完整。这部新作属近年坊间层出不穷的重述家族史、书写父辈之列,重点是写作者父母的往事,也涉及一些更早先辈的故事。事实上,后人进行这样的书写时,可用资料太少固然捉襟见肘,但像金宇澄这样,父母留下的文字和照片如此丰富,则面临取舍、梳理整合之难。他的解决办法是以极富文学性的笔触,采用“我的父母”“父亲”“母亲口述”“我们回望”等几重叙事角度,从父亲的书信、笔记和母亲的老相簿中寻找线索,让不同叙事主体的回忆尽量流露其时代烙印和个性特质。让父母留下的、忆及的线索自己说话,凭记忆碎片和陈年旧照一点点拼起历史面貌。某种意义上,这些才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在这部叙事角度多重、记忆交叉而各异,体现出克制、凝重、反思“腔调”的作品中,作者无意仰视父辈的人生传奇或拔高他们的个体价值,目的仅仅如其在书中最后所言,面对父辈记忆“迅速脱落与枯萎,随风消失,在这一点上说,如果我们回望,留取样本,是有意义的”。
中关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从20世纪最后20年,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在中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进程里,中关村发生的一切印证了一句话:这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是因为它正变得越来越好。但这种改变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宁肯历时两年,对中关村众多人物进行了多次深入采访,记录了时代的真实、改革的真实,为开拓者立传,为历史存证。深度采访带来的活力与温度,使每个故事都洋溢着浓厚的现实主义情怀,是近年来纪实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冯康和数学艺术、陈春先和中关村硅谷梦、柳传志和联想、王选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冯军和爱国者、王江民和江民杀毒软件、王志东和新浪、鲍捷和量子点光谱仪、吴甘沙和自动驾驶技术、苏菂和车库咖啡、程维和滴滴打车……十九个段落,十九篇手记,他们的故事,闪闪发光。“多年来我一直浸润在文学里,沉浸在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中,有关中关村的阅读让我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再次找回了文学之外的感觉。”对宁肯来说,这次的写作堪称一趟跨界之旅,定有别样体验;于读者而言,借小说家的目光打量这个时代,亦会有新鲜的感受和发现。
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随着东西方交流日密,世界格局逐渐朝着经济全球化过渡。历史学者李伯重的这本书关注的正是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与东亚世界的关系。多年致力于中国经济史特别是明清经济史研究与写作的李伯重先生基于既往学术积淀与寻求学术突破与新意的勇气,特别是近年来其学术兴趣向军事史、社会史等方面的扩展,完成这部作品可谓水到渠成。本书文本源自作者在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中的同题演讲,有面向大众读者普及这一历史话题之意。当然,在保持学术严谨的前提下用相对浅显的文字将这样一个时空范围庞大、学术含量丰富的命题表达到位,实在是作者面对的一大挑战。为此他做了不少准备,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从文字陈述到文本结构乃至章节题目都包含着作者“大家写小书”的良苦用心。所谓“火枪与账簿”,意指军事革命带来的新型暴力和国际贸易中追求的经济利益,原有的世界秩序正因这两者而被打破,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如此长的时代背景下对发展机遇的把握各异,这对此后一二百年的世界历史进程影响深远。作者充分吸取了当今国际史学界的新成果与新潮流,对各家说法有所综合,同时也包含个人看法,最终完成了这样一部兼顾国际视野与通俗表达的全球史普及佳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banjia68.com 版权所有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