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伴佳68(www.banjia68.com)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体验

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信仰 代表委员阐释思考体验

时间:2023-05-27 11:02|来源:网络|作者:小编|点击:

  又到“3·5”学雷锋日,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今年“学雷锋”日的热词。

  核心价值观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践行?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从不同角度阐释他们的思考和体验。

  上海的虹储小区,可以说是“熟人社区”的现代样板。尽管小区有点“年纪”了,但推开窗户满眼都是风景:居民进进出出之间都会点头示意。有些住在五六楼的老人,没有电梯跑上跑下不方便,子女心疼想让他们搬进电梯房,可老人们不愿意……

  在全国人大代表、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看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对照人家,而要对照自己,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多多帮助别人就能收获幸福。”

  朱国萍说,现在网上有些评论,觉得这个社会老实人会“吃亏”,所以总想着要争要闹,“在社区里,也难免会碰到这样的人。在为居民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也与他们探讨,评论别人如何如何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付出了多少?”

  朱国萍举例,看到垃圾捡起来,看到老人扶一把,这样的举手之劳如果能够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也就不会出现这么多“扶不扶”的讨论了。

  朱国萍说,这个社会就像五线谱,总有高低起伏。“我们无法决定别人做了什么,但至少可以先从自己做起,在岗的立足本职工作恪守职业道德,在家庭社区尊老爱幼、和睦邻里,做好分内事,何愁社会不和谐?”

  “好的价值观首先是一种内心的自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常务副院长朱志远说,有一次他去合肥出差,遇到一位母亲,她的儿子成绩优异,直升中科大,可是不到一年就因为沉湎打游戏而“挂科”,需要补考。“我想,只有他自己认识到大学生活的可贵,才能真正回心转意。”朱志远说,这就和价值观一样,不是靠外在的、被动的约束,而是一种内心的自觉。

  “这24个字,倡导的是一种‘善’的价值,正的能量。”他说,“‘善’的价值怎么发挥感染力,在社会上形成影响?这需要改变那种老一套的宣传模式。要挖掘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感染人要发自内心,而不是苍白无力、模式化说教。”

  他认为,作为普通市民,小事情上最能反映他的素质和价值观。在上海这座城市,倡导好的价值已经有很好的社会基础,比如多找的钱主动退回、公共汽车上主动让位等等,要让这些正能量越积越多。

  “对我们科技界人士来说,诚信这一点尤为重要。”在他看来,科学有很大想象和探索的空间,但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因为不正确的价值利益导向,使得小部分人远远偏离于本该守住的底线,比如,论文找枪手、论文抄袭、买卖现象,这些都是典型的没有诚信。

  谈到当前的核心价值观,葛剑雄认为,这不是凭空来的,实际上是有继承性的。中国老百姓长期以来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提过这样一个口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觉得这就体现了核心价值观,而且很具体。

  这次提24个字、分三个层面,这些词的含义很丰富。如果含义都弄不明白,那还去建设什么呢?比如“民主”,既然民主进了核心价值观,就应该考虑,不能仅仅把它定位在工具层面上,而是一个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也可以说是一个终极目标。在中国实现核心价值观,我认为应该有正确的解释,这很重要。

  记者:有人说,公民只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好了,您觉得这24个字要如何去落实?

  葛剑雄:要认识到这24个字相互之间的关系。比如说自由和敬业,看上去好像不相关,你敬业了,怎么能自由?但其实这些词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个问题需要很好地解释。

  另外,还是要联系实际,从具体做起。比如说中小学生,你光给他讲24个字不行,还要教他们怎么做。要把24个字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能采取具体行动的东西,而不是抽象的东西。最后,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要有所侧重,就是在人的不同阶段,也要有所侧重。

  葛剑雄: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握好政治层面的这些价值观。因为民主自由都是很宽泛的概念,是个终极目标。像哲学讲的绝对真理,永远不能到达,但逐步逐步在接近。价值观不会像爬山一样,爬着就到顶了,它永远到不了顶。也只有这样,它才有意义,让你不断向这个方向追求、完善。

  民主也好、自由也好,在不同的阶段,它具体的表现也不同。当年土改,农民不识字,进行选举是把黄豆扔进去,这是民主;今天我们按电子表决器,这也是行使民主。有时候,会出现49比51,49被否定了,这也是民主。民主是有进程的,所以从政治伦理层面,你信仰它就应该不懈追求。

  葛剑雄:内化于心,用它来规范其他,并且不能有例外。最后对个人来讲,其实就是信仰,信仰跟非信仰有什么区别呢,就是说,在碰到不理解的情况时,也是要坚持,不是说“没弄明白,我就不信”。民主该怎么做,或许现在找不到好办法,但对民主的信仰是不能动摇的,过程中会碰到困难、碰到矛盾,但不能丧失信心。

  一番犹豫后,法学家孙宪忠代表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只是道德伦理层面的问题”。

  “法治”二字与“自由、平等、公正”共同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孙宪忠认为极其必要。回答时下人们在道德层面的疑惑,或可从法律角度寻找答案。他反复强调孔子的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解决了根源上的法治问题,就不用担心社会公众的法治水平。

  孙宪忠:法治的观念和社会的价值观,联系太密切了。当年刘邦约法三章,这个“约”,就是政权与民众之间的约定,它本身体现的是相互信赖。遵守法律,就是遵守我们一个最基础的、最原始的政治上的约定。讲社会诚信,讲道德,基础就是这个“约”,就是法治。古人尚且如此,今天更应当如此。

  孙宪忠:这个约,是国家治理者和治理对象之间的约定,但首先要看上层。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领导层的一举一动,百姓是会效仿的。我们国家的法治在不断进步,但同时,这些年也有些人不遵守党纪国法,对百姓来说他们就是“约”的破坏者。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首先就是严惩腐败,像总书记说的那样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这是恢复社会诚信的最重要的措施。

  记者:但讨论价值观也涉及“私德”。近年不断发生的“老人倒地扶不扶”事件,似乎让人觉得道德在滑坡。您怎么看?

  孙宪忠:这是法律制度设计的问题。判断人的行为是否应受法律保护,民法上有“中性人标准”,法律要引导良性的方面,遏制恶性的方面。有老人倒地,法律必须承认不扶是正常的,因为他没有这个法律义务;去扶的人是道德高尚的,而法律要在倾向上保护高尚行为。那么就很简单,如果你说扶你的人撞了你,你要举证,而扶的那个人不需要举证。可惜我们现在的舆论往往就是两极,不扶,你就是坏人;扶了,你要被讹了。民法精神在这样的讨论中缺失了,甚至出现了彭宇案这样反面的先例。许多人最后的选择,就是不扶。

  孙宪忠:没错。按照民法的精神,不扶,你不是罪犯,扶,我保护你。有了这样的鼓励,反而会打消人们心中那些消极的担忧,反而能鼓励更多“扶”的行为。

banjia68.com 版权所有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