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伴佳68(www.banjia68.com)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体验

大片10年·1998 --高峰体验

时间:2023-04-20 04:46|来源:网络|作者:小编|点击:

  1998年,中国人已经开始清晰地听到了“地球村”里的鸡鸣犬吠。对于那些嗅觉灵敏的人来说,“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一个科学名词,国外的一手信息可以很快到达中国普通公民的手中。此时,对于国外电影的了解已经不是少数讨人嫌的“文艺青年”的专利,三年的大片薰陶已经足以使中国观众看出当年引进的《失落的世界》不过尔尔,《活火熔城》、《战地浪漫曲》、《喋血巡洋》、《十万火急》和《蝙蝠侠和罗宾》只是一堆杂物。然而正是在这个大片全面褪色的年度,《泰坦尼克号》使中国观众体会到“环球共此凉热”的美妙滋味,而这部影片的票房创造了分账式引进大片的高峰。当然,我们知道,对于波动的市场来说,“高峰”并不是一个特别吉利的词汇。

  在这一年,冯小刚推出了他的贺岁片处女作《甲方乙方》,开创中国商业电影的一个成功模式。在这一年,曾经是新的东西迅速陈旧,而更新的东西正在悄悄冒头。

  题解:好莱坞大导詹姆斯·卡梅隆的代表作,创造性地结合了青春偶像和灾难奇观这两种卖座要素。1997年在美国上映,创造了超过6亿美元的北美票房和1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是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电影。

  记忆:3.2亿元人民币!直到目前,这还是我国电影市场上一个空间绝后的数字。

  1998年11月,适逢历史上“泰坦尼克号”沉没纪念日之际,这部已经横扫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票房的2.5亿美元巨制《泰坦尼克号》登陆中国。虽然比北美晚了大半年才公映,但观众反应之热烈堪称“万人空巷”。当年中国电影总票房是14.4亿元,《泰坦尼克号》占了接近五分之一。

  《泰坦尼克号》在广州上映时,广州还没有“星级影院”。“市一宫”这家老影院为迎接该片特地进行音效升级,票价卖到了50块,但火爆程度依然不减。院线负责人回忆,当时广州很多观众骑自行车和摩托车来观映,附近的收费单车保管站都乐开了花。

  1998年春节前,中影组织了媒体记者、影院经理和评论家观看和研讨。电视台开始播出影片的拍摄花絮,电台播出影片的主题音乐,各报纷纷刊发评介,甚至有“九评”《泰坦尼克号》的系列文章。

  很少有一部外国影片像《泰坦尼克号》那样融入了中国的流行文化之中,不但那首《我心依旧》成了大小发廊的必播曲目,而且片中迪卡普里奥和温斯莱特迎风站立船头的造型被无数次地模仿,比如说被改造成两个青年农民在拖拉机翻斗上“比翼双飞”。《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成功在很多人看来不足为论,因为它已经超越了一部电影的范围,而是“地球村”里的一次秧歌大会,中国观众和世界人民一起乐了一把。

  题解:冯小刚系列喜剧的第一部,有点像《顽主》的缩水版,讲述一群人运作一个帮人实现愿望的公司的故事。

  记忆:1998年,已经在电视剧领域小有名气的冯小刚导演重新回到电影领域,拍摄了《甲方乙方》。

  这部当时并没有叫响“贺岁片”三个字的电影在录音机里的鞭炮声、廉价的金纸花边和油腻的食品之外,给了当年春节一点带有“年味儿”的东西。最终,《甲方乙方》以3000万元人民币的成绩夺得1998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并且确立了“贺岁档”的概念。同为贺岁片,成龙打的是春节档,冯小刚赶的是元旦档。《甲方乙方》在北京的票房是1150万,超过《我是谁》。

  《甲方乙方》受到的批评主要来自它“小品串联”式的结构。其实,这种小品串联式的结构正是中国观众喜爱这部影片的重要原因,这与其说是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使然,不如说是中国电影发展初级阶段的必然现象———在世界电影发展的每一个新阶段,都会出现一批以小品式的逗乐或杂耍式的特技为卖点的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冯小刚之后的电影中,明显可以看出导演改善叙事手段的努力,到了《手机》,冯小刚已经成了叙事手段最高明的中国导演之一,然而普通观众最津津乐道的还是他那些“段子”,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推动中国电影的前进,另一方面又体贴地照顾观众一贯的口味,能同时做到这两点的导演,恐怕不是“聪明”二字就能概括的。

  1999年,《不见不散》在北京掳获1280万元,2000年,冯式贺岁片才开始回落,《没完没了》在北京的票房是1000万元。

  《甲方乙方》在北京的票房是1150万,超过《我是谁》。1999年,《不见不散》在北京掳获1280万。同样贺岁的《没事偷着乐》落了370万,《男妇女主任》得了280万。2000年,《没完没了》在北京的票房是1000万。(数据出自2003年3月15日《南方周末》)

  进口好莱坞片多了对我们不是坏事,因为他们每年也就那么几部提得起来的影片,进口多了烂片也就多了。

  每到岁末,香港演艺界的明星会应约而聚,凑起来花几天时间,拍几部热热闹闹的全家福式的贺岁片。这是狭义上的贺岁片。广义的贺岁片则是在元旦春节这一黄金档期上映的影片。《红番区》是第一部在全球华人区同步上映的贺岁片,它是1995年的大片中的票房亚军,仅次于《真实的谎言》。

  1998年,虽然《泰坦尼克号》取得了全面胜利,但1998年引进的其他分账大片却遭到了批评。

  斯皮尔伯格的《失落的世界》“四大皆空,唯余特技”的弊病使中国的电影人又一次畅快地发出了“好莱坞不过如此”的长叹;而《活火熔城》、《战地浪漫曲》、《喋血巡洋》、《十万火急》、《蝙蝠侠和罗宾》等片子就更是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分账大片的引进似乎真的应了姜文的那句话:“先引进好莱坞的上品,以恢复中国观众对电影的胃口;继而引进中品,再而引进次品,败掉中国观众对好莱坞的兴趣,而中国电影方可趁已成良性循环的电影市场之虚而入”。

  不过,已经习惯把事情往坏处想的中国分析家们更倾向于相信相反的假设,大片质量的全面下降是因为“失控”。美国发行商通过某些手段让在本国滞销的影片进入中国市场。原本美国电影本土失利后,转而开拓海外票房无可厚非,《真实的谎言》和《亚瑟王》都是典型的例子,然而美国的失败影片集体进入中国恐怕并非正常现象。更何况,1997年是美国商业片的丰收年,涌现了像《第五元素》、《夺面双雄》、《黑衣人》、《我最好朋友的婚礼》这样的好作品,我们一部都没有引进,却搞来了一些破烂货,确实很难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这一年,国产电影《红色恋人》也创造了比较高的票房,但比起《红樱桃》来相去甚远,叶大鹰的“红”字系列到此结束。当年票房第二名(另一说是票房冠军)是《周恩来外交风云》,似乎说明意识形态话语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商业潜能。

banjia68.com 版权所有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