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伴佳68(www.banjia68.com)网站
利落的发型、平整的白衬衫、藏蓝色的长风衣,迎面走来的高少康笔挺秀颀、步步生风,在人群中识别度极高。这些年来,高少康没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从深圳机场标志与形象设计,到2021深圳设计周联合策展人,他的主要身份始终都是设计师。但这次采访有点不同,话题从他的新书《生活是设计的全部》谈起,他的身份除了是香港设计师外,还是一位在深圳写作的作家。
写书与艺术创作有何不同?高少康坦言,创作不是线性的表达,是许多东西交集的结果,但写书需要清晰的脉络,让读者能够理解。于他而言,成书的过程也是对自己设计生涯的一次梳理:“这么多年,在不同的项目和设计里的思考,我会发现一些生活的源头才是每一个设计师最神秘的地方。但其实真正想来它也没有那么神秘,实际上都是生活的累积。这体现在你对世界是不是敏感的,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你平常是怎么丰富自己生活的,最后如何把生活的片段或者一些累积变成自己的财富,进而输出为创意。”
20年前,高少康留学英国攻读设计硕士,追寻自己的设计梦。但学校让学生自由寻找灵感、提倡交流分享的学习方式与他大学时接触的学习方法并无大差,让他深感迷茫——我究竟要寻找什么东西?在英国的时光,高少康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三件事上:看展览、开派对和晒太阳。对高少康来说,看展览比做功课更有意思。他还把自己每个月做的事情通过邮件分享给朋友。“当时我并没察觉到那些真正能看到、接触到的东西对自己构成的影响,但正因为这三件事,令我感受到另一种文化给我生活带来的转变。”
“生活是设计的全部”这个概念,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萌芽的。高少康意识到,设计师不能只关注设计本身。回到香港后,高少康一直保持着这种记录日常生活的习惯,这也成为了他创作的富矿。此后只要有记者询问他有关创作灵感的来源,他都只回答同一个答案:所有灵感都来自于生活。
采访当天,我们约在南头古城the a gallery见面,高少康的新个展《熠熠 BLINK BLINK》正在一楼展出。展览中,高少康将当下流行的表情符号emoji编织成十二个卡通人物,包括“90后”“00后”熟悉的哆啦A梦、黑武士、阿童木、孙悟空等等,童趣中可窥见他对当下社会的理解。“我在广州出生,但从小在香港长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是文化交际的地方,汇集着许多国外新奇古怪的流行文化。这些文化塑造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兴趣,以至于一种人格,我想通过这些卡通形象去体现这一个时代的人的人格是如何塑造出来的,那里有关勇气、爱、友谊等等,虽然是亚文化,但也是一种成长的文化。”
在这些作品中,高少康也继续融入了其代表性创作符号“眼前一亮”这个创作元素。“设计师在与客户的交流中,最怕听到一句话:这个作品不够‘眼前一亮’哦,最初就想通过这个emoji表情调侃一下。”高少康用手指和拇指环了个圈,放在眼前,做了一个“BLINK”的表情,十分调皮。“网络通讯出现后,表情符号逐渐成为一种跨越文化的大众语言,其抽离于语音与文法结构,人们可快速地使用这种符号传达信息与情感,这种即时的视觉交流,反映着这个时代的一种文化特征。”从当下这个展览出发,高少康对自身成长时间线与时空轨迹交错相关的各种象征符号的挖掘,也对应了他在采访中不断强调的,“设计是生活的全部,生活是设计的全部”。
对于高少康而言,生活构建了一个人的视野和思维。只有深入接触,才会更了解,对深圳这座城市也是如此。2007年,高少康成为靳刘高设计(深圳)的总经理,主力开拓公司的内地业务,从香港转战深圳生活和工作。生活习惯、语言文化以至价值观的种种冲击,也让他不断思考关于他曾经和现在生活的地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我从小就是一个既有‘社恐’,又不擅于表达自己的孩子,但面对这样一个专业,又慢慢到达了某一个位置的时候,就倒逼着我不停地去表达。”谁也想象不到眼前操着流利普通话的高少康,初到内地时闹过多少因为语言而产生“误会”的笑话。
疫情的到来,将高少康的生活重心进一步推向了深圳。疫情前的十几年虽在深圳工作,但高少康的生活基本是两点一线,也没什么社交活动,周末就回香港陪家人,对这座城市并不是太了解。由于疫情的分隔,他才真正在深圳扎根下来,重新打开对这座城市的认知。他开始频繁接触内地文化艺术界不同的人,还担任了2021年深圳设计周联合策展人。“深圳其实蛮好玩的,它是一个开放包容、高速发展的城市。对文化艺术圈来说,这样一个开放的状态恰恰欢迎更多有趣的人来到这里。”
不同的文化基因,也让高少康感受到两地在做文化活动的不同特色。“对于香港这样一个国际大都会来说,设计领域会更加关注文化的多样性与国际性的表述,更强调对公众交待的义务,也会更加看重公众的参与性以及意见的表达。对于内地而言,艺术设计的主题性会更强一些,它会与政策等相关联,节奏也会更快。”
作为从香港到深圳的设计师,高少康也一直关注着两城在文化设计领域的变化与关系。“从行业专业上,深圳与香港有挺多交集的,许多设计的前辈都会来内地发展,他们也会带来一些比较先进的理念。比如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最初展览的一些方法、会议章程等,其实都参考了很多香港的经验。”从这个程度来说,高少康认为香港在艺术设计上的理念与珠三角的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并不只是观望的态度,比如每两年举办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就让两城保持着持续的交流。
高少康在书中写到,深圳的高速发展,最初明显受惠于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而后奋起直追,部分发展甚至超越了香港。就在高少康到深圳工作的首十年(2007年-2016年),深圳已经快速建成深圳音乐厅、新的深圳博物馆、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书城等一个又一个文化场馆,发展气象热气腾腾,以至曾有记者让高少康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深圳时,他脑海中立即浮现了“BOMB”(爆炸)一词。在高少康心中,深圳的形象就如那张蛇口填海建港开山第一炮的照片一般,年轻、活力,有着实验性和拼劲,他也一直尝试着将这份对深圳的理解透过创意设计表达并传递出去。
“文化有交流、有接触,才能有碰撞、有启蒙。”双城生活与工作的经验,也为高少康提供了一种更广阔的文化视角,积累了相关的资源。“我不能说自己能在香港和深圳两城文化融合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但不同的思想与资源要融合,需要一些粘合剂,这就是我在这两座城市中对自己的定位。”
2008年12月,深圳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六个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此时的高少康刚从香港转战深圳工作和生活,对此并没有强烈的感知。深圳被授予设计之都后发生了什么改变?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高少康沉思良久,“这个首先自然有它的标准。”随即他发出四连问:“抛开这个称号,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方面深圳是否做到了,即:深圳是否专注设计?有没有用好设计?深圳是否给予了设计更大的空间?是不是重视于持续地推广设计?”高少康借用业内前辈的一个说法,“‘设计之都’并不是一个永久的称号,而是需要持续的行动的维持——我们应如何去保住这个称号,并努力去成为真正的设计之都。”在高少康看来,“设计之都”更像是一个联盟,让这些同是“设计之都”的城市互相交流,进而把设计变成城市的一种价值与竞争力,让城市更富有创造力。
“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少用十年的眼光去看待。”在高少康看来,大众与业界最初与“设计之都”这个称号是有一些距离的,反而是多年后回望,我们才会发现政府所做的一些前瞻性的工作。“十多年过去,我们能看到深圳在对怎么运用设计,怎么使其变成生活的一部分的作用更加凸显,有更多国际性的、长期的、民间的活动在丰富着我们的艺术设计生活,诸如建筑双年展、设计周、艺术深圳,让公众更多地参与进来并进行表达,还有南头古城这种文化保育项目,将创意与旧城融合。深圳在艺术设计各方面的尝试,可能成为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标杆。”
“在设计的使用与推广上,深圳近些年的城市面貌与生活水平的提升,都是设计融入生活的体现。”高少康关注到,越来越多的商场里出现了年轻品牌以及科技产品,很多都是深圳的创意公司做出来的,它们切实在提升与改变我们的生活,比如大疆无人机等。
高少康也指出,在艺术设计人才的培育上,深圳还有待加强。“这也是我们做设计公司老板的一个难题,许多人才来自外地,大家城市生活的压力又那么大,我们很难留得住这些人才。”“创意型人才涉及的产业是很小的,设计的产业产生的GDP也是很小的,但如果把设计产生的价值影响力看作一个产业,作为品牌创意的驱动,那产生的影响就很大了。”高少康说,“文化是需要一种引领性与预创性的,并不是你把最好的东西带进来、用全球最好的设计师、引进最好的品牌就代表了具备引领性的设计制度,而是需要培育一块土壤能孕育出这些人才,由此引领城市的发展。”在他看来,设计师的作用不仅只是作为一个服务方,用于美化成果,而是应该在创意思维里融入创业的发展,这才能体现未来城市与创意人才的联合,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方向。
banjia68.com 版权所有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