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伴佳68(www.banjia68.com)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

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解读专栏 新纲要、新定义、新目标

时间:2023-04-26 12:18|来源:网络|作者:小编|点击:

  2021年6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简称“新纲要”),这是面向未来15年惠及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性政策文件。今天就结合最新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跟大家聊一聊公民科学素质指标及其地区、人群、城乡、区域发展状况。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表明,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发展呈现出“S型曲线”的增长发展规律,即:从1992年到2015年,一直在低于5%的水平下徘徊;2015年超过5%达到6.20%,结束了20余年的缓慢增长、进入快速增长期,特别是“十三五”中后期显示出提速发展的态势;2020年超过了10%的发展目标、达到了10.56%,既标志着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也预示着未来15年的发展趋势;当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25%之后,又将进入一段高水平的稳定增长期。

  2.《新纲要》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的设定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规律,同时充分考虑了我国未来15年的人口、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增长需求,兼顾了互联网信息化、城镇化和区域化发展等重要基础条件因素带来的发展增量。

  就《新纲要》“十四五”公民科学素质15%的发展数据指标来看,完成任务是不难的,但达成“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状况明显改善”的高质量发展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下将结合2010年至2020年四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数据,来解读我国不同区域的公民科学素质发展变化状况。

  调查显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发展呈现出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应的特征。

  从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划分来看,在过去的十年间,各地区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东部地区的公民科学水平较高,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从2010年的5.76%提升到2020年的14.56%;中部地区从2010年的2.56%提升到2020年的10.17%,且提升速度是四个地区中最快的,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在“十三五”期间超过了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从2010年的3.68%提升到2020年的9.75%;西部地区的公民科学水平相对较低,但十年间也有不错的发展,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从2010年的1.87%提升到2020年的7.84%。

  注: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区是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及兵团)12省(区、市);东北地区是指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

  各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发展状况。以下将以中部地区的江西和安徽两省为例,来比较省域公民科学素质与我国总体水平的发展状况。

  江西省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全国总体水平同速发展,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从2010年的2.33%提升到2020年的9.62%,虽然整体水平仍低于全国总体水平,但超额完成了“十三五”预测发展目标。

  安徽省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增速跑赢全国总体水平,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从2010年的2.50%提升到2020年的10.80%,并实现了超过10%的发展目标、排在全国前十位的发展期望。

  对比两省的发展状况,江西省在劳动力资源外流、且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的基础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可喜可贺的;安徽省的发展则更多受到了长三角经济圈的带动和辐射,但省内各地市的不均衡状况还很明显。所以,两省在未来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应设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提速将不再是首要任务,解决好与周边省份的协调发展、省域内的均衡发展才是该地区“十四五”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切入点。

  调查显示,过去十年里,在不同群体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均有大幅快速提升的同时,农村居民、女性公民等群体的科学素质提升的幅度较大,各人群的科学素质水平发展更加均衡。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性别不平衡状况得到较大缓解,在不同性别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均有明显提升的同时,女性公民在“十三五”时期的提速明显高于男性公民。2010年男、女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为3.69%和2.59%,男女相差1.1个百分点;到2015年“十二五”末,男性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幅度较大,男女差距扩大到5.66个百分点;2020年男、女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为13.12%和8.82%,男女差距缩小至4.3个百分点。

  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的城乡不平衡状况虽有所缓解、但依然存在较大差异。201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为4.86%和1.83%,城乡差距约为3个百分点;到2015年城乡差距扩大到7.29个百分点;虽然城乡差距在2018年曾缩小至6.62个百分点,但“十三五”末城乡差距又增加至7.3个百分点,202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为13.75%和6.45%。

  根据上述人群发展的十年差异,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状况,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趋势:

  1.人的素质归根结底是由受教育程度决定的,新老交替、代际更迭、后浪高前浪,这是必然规律。

  2.我国的科技、文化、经济社会等的发展,为地区和人群的科学素质发展提供了加速发展的增量,比如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能够不断消弥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数字鸿沟,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让更多农村居民享受到城镇的科技文化公共服务,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让各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资源共享。

  总之,《新纲要》已经发布,落到实处才会有新气象,有监测有评估、有责任有担当才能有惠民的好效果。

banjia68.com 版权所有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2

搬家公司 搬家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