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伴佳68(www.banjia68.com)网站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桥”既是一个充满实用意义交通工具,也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意味的符号。回首望去,“桥”常作为一个重要意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画作中。无论是温和静谧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深涧峡谷中的江河激流,“桥”的出现都显示着人类改造与征服自然的力量。
在我国的造桥史上,茅以升无疑是其中一颗极为璀璨闪亮的星。他打破了近代以来我国铁路桥梁由外国工程师垄断的历史,在抗战时期,由他主持建造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为我国解放后交通事业的飞跃发展奠定了基础。
“钱塘江造桥”曾是杭州民间的一个俗语,意思是:异想天开,不可能的事。钱塘江发源于安徽休宁,在杭州入海形成杭州湾。钱塘江在上游山水爆发时,江流汹涌,在下游的海潮涌入时,波涛险恶;如果上下同时并发,翻腾激荡,更是势不可当。更有外国桥梁专家给这里判了死刑:这里“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成大桥”。钱塘江造桥似乎真的成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19年学成回国后,茅以升有十多年的时间没有得到造桥的机会。此时,中国的铁路大都被列强所垄断,他们在中国的大川大河上建造了不少大桥: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桥是英国人建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造的……可是,他们的建设只想着尽快得利,并不追求经久耐用。茅以升决心用自己的智慧来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建造现代化钢铁大桥。
当年8月,钱塘江桥工委员会正式成立,茅以升出任主任委员;次年钱塘江桥工程处正式成立,茅以升担任处长。这个处长他一当就是十六年。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典礼正式举行,“但施工问题甚多,也包括一些小事,比如工场需用民地,就要商量租赁,也会发生问题,耗费时间”。在种种障碍的阻隔下,半年后的1935年4月6日,大桥才正式开工。开工后,各种不测事故纷至沓来,千磨百折。当时,茅以升为钱塘江大桥日夜奔走,精神紧张,“忽而愁闷,忽而开颜,有时寝食皆废”
在茅以升记录在了回忆录《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里,记录下这样一个故事。1935年茅以升的母亲对茅以升说:“唐僧取经,八十一难,唐臣造桥,也要八十一难。”唐臣是茅以升的号。母亲还说:“只要有孙悟空,有他那如意金箍棒,你还不是一样能渡过难关吗,何必着急!”
母亲的话给了茅以升启发,茅以升后来回忆:“那时的孙悟空就是我们全体队伍,如意金箍棒就是科学里的一条法则:利用自然力来克服自然界的障碍。”最终,茅以升在“孙悟空”和“金箍棒”帮助下,顺利突破了打桩、围堰、沉箱、钢梁、引桥等等技术难题。
1937年8月,伴着日机的轰炸,全体建桥员工同仇敌忾,夜以继日的加速赶工,终于在一个半月的极短时间内,让钱塘江大桥正式完工。1937年9月26日清晨四时,一列火车缓缓驶过了钱塘江大桥,工地上欢声雷动。
在钱塘江大桥建成之时,战火也已经烧到了杭州,敌机不断来轰炸。为了迷惑敌人,大桥上层不让公路通车,并堆积了很多障碍物,表示还没有完工,火车过桥都限制在夜间,以防敌人侦察到。
1937年11月16日下午,茅以升见到了从南京匆匆赶来的丁教官,原来军方为防止敌人过江,决定请茅以升协助炸毁钱塘江桥。12月23日,茅以升亲眼看着钱塘江大桥被拦腰炸断,他心潮难平,当时的感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
炸桥当晚,茅以升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在他的努力下,钱塘江大桥的造桥资料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总共整理了14箱。这14箱资料,跟着茅以升从杭州辗转到湖南、贵州、重庆,直到抗战胜利后,又重新回到杭州。
时候的钱塘江大桥已经是满目疮痍、一片凄凉景象了。直到1953年9月,6号桥墩才告正式修复,此时距离动议建设钱塘江大桥,已经过去了整整20周年。
钱塘江大桥仿佛是一只领头羊,率领着后来建设的一串大桥,分布在它的上下游:富春江大桥、袁浦大桥、之江大桥、复兴大桥、西兴大桥、彭埠大桥、九堡大桥、下沙大桥、江东大桥、嘉绍大桥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而这座钱塘江大桥,至今风骨依然,老而弥坚。
banjia68.com 版权所有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