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伴佳68(www.banjia68.com)网站
1961年4月12日,人类首次遨游太空,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绕地球一周,飞行108分钟后返回地面,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征服太空的壮举。2011年4月7日,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为了庆祝人类空间时代的开始,同时重申空间科学和技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增加国家和人民福祉,确定4月12日是世界航天日,载人空间飞行国际日。今天,借着这个伟大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回顾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历程。
今天,是第12个世界航天日。过去,他们无畏艰险,攀登无人之境;未来,他们将继续奔赴星辰大海,证明他们值得所有的喝彩。他们,就是中国航天英雄。
2003年10月,38岁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杨利伟的“第一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使得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开创了多人多天飞行的历史。“进入太空的第三天,我大胆地在座椅上一连做了4个前滚翻,再次证明飞船的姿态控制稳定性良好。”费俊龙曾这样对国外同行说:“你可以分享我的快乐,却无法分享我的自豪。因为在我身后,有强大的祖国,站立着14亿人民。”
2005年10月,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搭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并完成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2013年6月,航天员聂海胜作为“神舟十号”乘组的指令长,承担手控交会对接任务。他是我国首个负责手控交会对接的指令长。
2008年9月,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在队友的密切配合下,翟志刚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了茫茫太空中,他手持鲜艳的五星红旗,向全球亿万观众挥手致意。
2008年9月,航天员刘伯明与翟志刚、景海鹏搭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刘伯明曾进入”神五“”神六“备份乘组。飞上太空后,他拿铅笔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俯瞰家园,同一个地球村;横望日月,同一个太空城;三马飞天,齐祝愿;天地连线,一家人。”任务成功后,他说:“是千千万万的航天人为我们铺就了飞天之路,是祖国和人民把我们送上了太空。”
曾圆满完成2008年9月的“神舟七号”和2012年6月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2016年10月,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任指令长。
他说:“一个人梦想实现了,必须有下一个梦想,否则人就会垮掉。就像人在太空中,身体会失重。回到地面,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是”失重“。
2012年6月,航天员刘旺与景海鹏、刘洋驾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以“太空穿针”的中国精度,完成了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进驻天宫一号。而这次飞天,刘旺等了14年,他把多年的等待比作登山:“即使攀登充满艰辛,即使没有达到顶点,登山者却很享受这个过程。”
2012年3月,刘洋入选“神九”乘组,是我国首位女航天员,主要负责空间医学实验的管理。
2013年4月,王亚平入选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她的任务是,深处浩瀚太空,向我国的青少年开展太空授课和科普教育活动,是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此外,王亚平乘坐神州十三号再次登上太空。
2013年6月,我国航天员张晓光和聂海胜、王亚平驾乘“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在实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
2016年10月,航天员陈冬、景海鹏搭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升空后两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完成系列太空任务。
2021年6月17日,汤洪波和战友聂海胜、刘伯明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火箭的托举下飞向太空。这是汤洪波的首次太空飞行,也是汤洪波的圆梦之旅。
2021年10月16日,叶光富和翟志刚、王亚平乘坐“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汤洪波在从空军飞行员成为航天员后,他怀揣着太空梦刻苦训练一年,终于问鼎苍穹。
回顾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有一种载人飞船叫“神舟”;有一种气象卫星叫“风云”;有一种卫星导航系统叫“北斗”;有一种全球低轨卫星;有一种星座系统叫“鸿雁”;把它们送往浩瀚星空的火箭叫“长征”。它们,是属于中国航天的名字,也是属于中国人的独有浪漫。
2013年10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外正式发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及中国载人空间站、货运飞船名称。经公众投稿、初选、公众投票等一系列过程,中国载人空间站整体被命名为“天宫”,货运飞船被命名为“天舟”。
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2004年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中国探月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期实施,俗称“绕”“落”“回”探月工程三步走。
“神舟”意为“神奇的天河之舟”,有“神州”的谐音同时,“神舟”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自主制造的载人飞船的名字。
自古以来,人类非常崇拜日月星辰,华夏祖先对于北斗星更是敬畏。找到它,就可以找到永远在正北方向的北极星,实现定向导航。将我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取名“北斗”,彰显了华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渊源。
“天问”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真理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在我国首辆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中,近65万网民投票“玉兔”号。2013年11月26日,嫦娥三号月球车得名“玉兔”。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月球车命名为“玉兔二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象征着我们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
“羲和”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并以太阳母亲的形象为人们所认知。“羲和号”取义“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象征中国对太阳探索的缘起与拓展。
鸿雁是大型候鸟,人们常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寓意“候鸟传信,永不失联。”。我国的全球低轨卫星被命名为“鸿雁”,可见国人对它寄予的希望。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自立自强,豪情问天,壮志报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今天,4月12日,恰逢世界航天日,让我们致敬中国航天英雄,把荣誉献给中国航天人。同时,祝福我国的航天事业蒸蒸向上。
banjia68.com 版权所有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