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伴佳68(www.banjia68.com)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天

中国航天大事记

时间:2023-05-17 17:27|来源:网络|作者:小编|点击:

  中国国家航天局24日公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全球征集活动”新闻发布会公布的火星探测器飞行效果图。国家航天局

  记者了解到,“天问一号”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国际合作精神、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

  由于地球的公转,火星与地球每隔26个月左右会有一次最近距离,被称为“火星冲日”,这段时间也是探测火星的最佳时期,人类可以使用较低的成本将探测器送往火星。2020年是火星探测活动的窗口期。按照计划,今年中国将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火星探测器,一次性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步走”,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

  据了解,中国火星探测器分为环绕器与着陆器两部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火箭将探测器发射至地火转移轨道,随后在地面测控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多次轨道机动和中途修正,在近火点实施制动,进入环火椭圆轨道,运行到选定的进入窗口,探测器将进行降轨控制,释放着陆巡视器。

  着陆巡视器进入火星大气后,通过气动外形、降落伞、发动机、多级减速和着陆反冲软着陆。火星车(即巡视器)和着陆平台分离后,将开展区域巡视探测和相关的一些工程实践活动。环绕器将为火星车提供中继通信链路,并开展环绕科学探测。

  2020年将飞向火星的除了中国“天问一号”以外,还有美国的“毅力号”火星车和阿联酋的“希望”火星探测器。原定于今年“探火”的欧洲与俄罗斯合作的ExoMars火星漫游车已宣布推迟到2022年发射。(中新社)

  今年我国就将实施火星探测任务,按照计划,“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要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这也标志着我国行星探测的大幕正式拉开。

  我国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目标是获取最新的火星探测成果,深化人类对火星乃至太阳系的科学认知,推进比较行星学等重大问题研究。然而,我国第一次火星探测就要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这在世界航天史上还没有先例。

  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葛小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今年实施发射,研制时间很紧,我国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火星表面降落、巡视探测三大任务。地(球)火(星)距离远,通讯延时大,行星空间环境复杂,火星表面地形地貌陌生,两年才有一次发射窗口,这对我们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由于地球和火星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中,为了让探测器顺利抵达火星,每26个月才有一次发射窗口。错过了今年的发射窗口,下次就只能等到两年多之后。因此,火星探测任务不仅时间紧任务重,同时还将面临诸多未知的挑战。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火星探测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王闯:我国是首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对火星的环境,特别是大气,类似这些参数,我们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相当于我们到了一个完全未知的环境,然后实施探测,这种难度可想而知。(环球网)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基于国防需求的卫星事业逐步发展,卫星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

  通信,不失联。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卫星发射成功,开启了中国用自己的通信卫星进行卫星通信的历史,卫星通话、卫星电视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

  随着“中国版的海事卫星”——“天通一号”发射升空,我国也迈入了卫星移动通信的“手机时代”。在应急、偏远、复杂应用场景中,保障了通信安全关键时刻,不怕失联。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虹云工程”“鸿雁星座”布轨应用,加快卫星互联网建设,荒漠上网也不再是梦,“您拨打的电话不在服务区”也将成为历史。

  导航,不迷路。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让北斗导航系统高效应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安装了北斗终端系统的共享单车、智能手机、城市公交,都能被精准定位、随时导航。

  随着5G商用时代的到来,未来的电子商务物流、移动在线共享教育、交通、医疗等,都可以与北斗应用相结合。北斗,并不仅仅是导航,守护,不缺席。

  台风、暴雨、积雪、火情、洪涝等,气候灾害实时监控、天气预报及时更新少不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被称作“太空摄影师”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高分”系列记录重大事件、监测地球变化、为现代农业、减灾等领域“出谋划策”。

  其他诸如,“资源”“环境”“海洋”系列卫星的应用,使我国民用航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在不同领域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探索,不止步。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射了探测月球的“嫦娥”系列卫星、探测暗物质粒子的“悟空号”、寻找黑洞的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号”…… (新华社)

  研制人造卫星,对我们国家有什么意义?可以从我国现代空间物理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赵九章1964年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赵老在信中谈到:人造卫星是直接用于国防或服务于国防的,比如,在美国发射的公开卫星中,就有部分是直接应用于国防。即便是纯科学目的的卫星,其涉及到的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国防。

  另外,人造卫星和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研制和发射卫星中可以一石二鸟,一并解决研制弹道导弹所要解决的无线电导航、轨道试测及计算地面跟踪等共性问题。

  除了保家卫国的作用外,发展卫星还可以带动我国尖端科技工业的发展。比如,气象卫星的技术需求,会推动无线电、半导体等技术领域的发展,将提高我国尖端技术工业的发展水平。

  50年来,我国人造地球卫星在数量、种类、技术、应用上,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形成了通信广播、导航定位、对地观测、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四大系列。

  我们从未忘记梦想,未来,会有更多、更先进的人造地球卫星被送到太空。群星闪耀,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同时,也在造福国计民生。(新华社)

  西藏日报社主办24小时新闻/广告热线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9邮发代号:67-20

编辑推荐

banjia68.com 版权所有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