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伴佳68(www.banjia68.com)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分析

高考倒计时不足50天!作文怎么写不跑题?

时间:2023-04-23 05:21|来源:网络|作者:小编|点击:

  随着高考临近,考生和老师们都开始进入最后的紧张备考阶段。模拟考试是备考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熟悉题型,提前感受考试氛围。

  作文是语文考试中占比很大的题型,老师们对模拟考作文题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立意技巧,避免跑题。

  近期,上海的高考生进行了第二轮模拟考试。原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老师,对杨浦区二模的作文题进行了分析,供考生和老师们参考。

  审题先要理解一些关键概念,有些关键概念在题目中的意思比较模糊,还需写作者自己确认,并有较为清晰的界定。出现这样的概念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命题人有意增加题目难度,一种情况是命题人不自知——自以为清晰,其实模糊。

  本题中“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有待写作者确认的概念,并使其有较清晰的边界,否则写作时就难以有确定的立足点。一篇文章没有确定的立足点,写作时就会犹疑,就不会有顺理成章的完整逻辑。

  一般意义上说,“这个世界”就是当下人们生活的世界,具体到上海高三的同学来说,就是他们生活的上海的某所学校某个班级及某个社区某个家庭,或者反过来推——某个家庭、某个社区、某个班级、某所学校、上海、中国、全世界。

  二般意义上说,“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对应题目的前一句话,就是有“朋友圈”有“社交视频软件、新闻推送软件、智能搜索引擎……”,有这些当下人们普遍使用的即时获取资讯的现代信息方式的生活世界。

  三般意义上说,“这个世界”是个体人自设的世界,这个世界与上述两个世界有交集,但应当有较大的独立性。

  如果把“这个世界”确定为“当下人们生活的世界”,那去思考离它近与远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离它近怎么啦?离它远又怎么啦?离它近不好吗?离它近说明人近距离活在这个世界中,或者说就活在这个世界中。人不活在这个世界中,活到哪里去呢?离它远不好吗?离它远说明人远距离活在这个世界中,或者不活在这个世界中。人不活在这个世界中,活到哪里去了呢?他可能活在自设的世界中,活在自己的心中。

  人活着的状态与他所处世界的关系,要么较近,要么较远,要么不近不远。哪种更好呢?因人而异吧。有的人更愿意近,有的人更愿意远。其实,本质上说,人自己是不能选择的,或者说是极难选择的,人都是被抛在这个世界中的。

  但我能想像得到,多数同学会将“这个世界”,确定为上面分析的世界——“当下人们生活的世界”。因此,这些作文也就不会是很精彩的。

  2)确定为“有这些当下人们普遍使用的即时获取资讯的现代信息方式的生活世界”

  很显然,若确定为这样的世界,写作这个题目时,写作者明确的态度很重要:或者拥抱这个世界,或者拒绝这个世界,或者左手拥抱右手拒绝。

  若是拥抱者,当然不同意“退出”,不同意“卸载”;若是拒绝者,当然就要“退出”,要“卸载”;若是半推半就者,那就是部分“退出”,部分“卸载”。

  但我们要看到一个事实:有谁能“退出”?有谁能“卸载”?有谁能完全“退出”与“卸载”?这个“谁”我们很难找到!

  事实确实如此,越是时代中人,越能在这种生活中畅泳,或自由泳,或仰泳,或蛙泳,或狗爬式……其生活越自得。

  因此,如果写作者口是心非地说:要远离朋友圈,要远离社交视频软件、新闻推送软件、智能搜索引擎……一般是写不出真诚的文章的。

  活在这样的世界中,无论朋友圈怎么样,无论社交视频软件、新闻推送软件、智能搜索引擎……怎么样,都不会影响其生活。

  这样的人,不会为朋友圈、社交视频软件、新闻推送软件、智能搜索引擎……这些现代资讯生活方式所役使,而是能很自主自由地使用它们。

  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是离“一般意义上”的“这个世界”很近的人,也是离“一般意义上”的“这个世界”很远的人。

  一般意上说,当然是离“这个世界”要“近”,但在“二般意义”“三般意义”上也可以说,离“这个世界”要远。

  请同学们一定要清晰,当作文题中有多个概念,这些概念的意义在语境中又较模糊时,一定要自己先有界定,然后才下笔。否则写着写着,自己就会被绕晕的。

  无确解,评诗时就很快乐,可自说自话;但评作文时就很纠结,甚至很痛苦,需要评卷者有更开放的胸襟,更显达的意识,更豁亮的眼光。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临场发挥还得靠平时学习中的积累和训练,把写作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生命的过程,用眼睛去发现,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体会。

  复旦附中始终都极重视写作教育,关注写作的过程性,关注读写结合,关注读书笔记、现实观察、心情随笔等随笔写作,关注典型人物,引领学生走在“语言觉醒”的求索之路上。

  《复旦附中“双新”语文作文选》是复旦附中学生在“双新”语文理念引导下写作成果的一次展现,也是复旦附中语文教师的写作课指导,体现了复旦附中作文训练的指导思想、主要的作文训练项目,以及复旦附中多角度的、立体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与课文同行、课堂过程写作、获奖作文、语文人物、考察报告。每个部分的开篇是复旦附中语文教师的导言,对中学写作教育的指导精准而富有启发性;全书涵盖了160篇优秀学生作文,均是经过遴选的高质量范文且具有示范性,部分作文获得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特等奖、一等奖,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等等。

  黄荣华老师带领的复旦附中语文教师团队紧扣“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培育,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进行文学写作。

  复旦附中长期以来追求的写作教育理念,与2019 年以来全国推行的“双新”语文写作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同时复旦附中教师团队的这种写作教育追求又有全国“双新”语文写作要求所没有涵盖的内容,如单元贯通写作中强调的单元贯通、读书笔记中倡导的东西方经典对读、语文人物中树立的“近在身边”的写作“模子”等。

  复旦附中的写作教育在全国语文教育界一直具有引领性,本书每个版块的导言是复旦附中写作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同时遴选出高质量且具有示范性、部分在大赛上获奖的学生作文进行展示,对中学语文一线教师、学生的写作教育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banjia68.com 版权所有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