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伴佳68(www.banjia68.com)网站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组织了学院老师为学生录制网络课程,供大家学习。其中范周教授精心筹备“通识课程九讲”课程内容,并将课程以公益形式向全网公布,期望大家在特殊时期能够停课不停学、光阴不虚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3月3日,该课程自上线以来全网累计观看量已达109.9万。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第八讲内容:顶天立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欢迎大家和我们一起学习。
不论是做研究还是做人,我都鼓励大家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在我看来,写论文、做研究的原则便是:“顶天立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也是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十多年来的建院思想。这一讲,我们要就如何理解“顶天立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个原则展开讨论。
“顶天”,其实不仅仅是天地的天,是一个讲究从世界风云变换和全球趋势的角度,来把握发展方向问题。文化产业这门学科,主要是一个应用型的、对策性的学科,如何在这个学科当中把大势把握住,这一点非常重要。什么是大势?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老百姓解决了基本温饱,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以上,文化产业才有快速发展的土壤,肚子填饱了再谈文化产业,这就是大势。
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叫传统文化;当下有创新,是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全世界的优秀的文化,这是外来文化;这几个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全球化,这是大势的一种;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怎样去融入世界、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这也是大势的一种;数字时代下,理解外部环境的存在性问题成为伦理研究的重大挑战,怎样解决互联网视阈下的各种各样文化消费形式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这更是大趋势。
“顶天”,也意味着专注于研究领域的尖端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华儿女从不缺少攻坚克难的精神。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这一历史性国防成就的实现,离不开一个曾绝密28年的名字——于敏。他从未留过洋,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他隐姓埋名二十八载,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当时的全球背景下,若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也就不会有今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顶天”,还意味着将问题研究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在过去十多年的研究实践中,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始终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用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进步为导向,在文化产业迎来历史性繁荣机遇期的背景下,设立了国家文化改革发展研究基地、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参与了《文化产业促进法》《“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河北雄安新区公共服务专项规划》等重大文化立法和文化发展规划的起草与制定工作,并于2019年成为“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的成员单位。
在国家战略中找方向,在社会前进的历史潮流中找切口,在理论、经验和现实的落差中找问题,这便是“顶天”的意义!如果短时间无法获得研究方向的灵感,也可以尝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以及各个地方的学科规划部门公开发布的年度课题申报指南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其中便有大量设计好的选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中找寻灵感,开始我们“顶天立地”的研究之旅。
“立地”,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做好接地气、服务现实、引导现实的研究?这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充分了解和理解国情。当前学术研究的主要矛盾,是快速革新的中国实践与不完全适应的西方理论体系及落后的中国研究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内的学术研究领域,特别是人文社科领域,仍然是在西方构筑好的学术话语体系中寻找突破,但是越来越多的实践已经证明,西方的理论体系,是在西方的实践背景中提出的理论假设、给出的约束条件。而放到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实践中来应用,则愈发频繁地出现西方学说不适应或不能解释的现象。要做好接地气的研究,必须梳理清楚与研究题目相关的相关条件和社会现实背景,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结论和建议。
第二,要在充分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研究问题。上一讲已经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研究不经过实际走访和观察,那么得出的结论便是“空中楼阁”,如果不深入到各级、各个地区进行调研,那么便会忽略已经出现的种种趋势,发现不了社会问题的萌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尽管很早就通过数据了解到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在三线及以下城市有着广泛的用户群,但如果不是2019年7月前往河北保定易水湖畔进行美丽乡村大调研,我的学生们根本不会感受到短视频在乡村文化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也就不会理解为什么现在关于“土味视频”的舆论突然反转,成为能够体现草根的生命力的最佳载体。
需要说明的是,“顶天立地”并不意味着只有把事情做得多么宏伟才算达到标准,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层次的内在要求。从中国的角度来说,它要求研究者、创作者从人民需求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以满足人民需要为导向创作作品。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如果去户外或者森林,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每一个参天古木,它的根经常是非常繁茂的,甚至会在地面上盘踞,与其他树的树根相互交错,在更大的范围内汲取大地的营养,供给枝叶以养分。
“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研究”应是人文社科学者的使命。而这一使命的实现,一定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来保障。刚刚起步的文化产业研究是在现有的历史经济条件下诞生的,我们也反复强调文化产业研究要“顶天立地”,为国家战略的事实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更多、更好的政策建议,且学界在文化产业研究方面确实存在对策研究居多的问题。
但是,强调“顶天立地”,并不意味着放弃了理论基础的深入。要想真正地研究好文化产业、做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一定要不断地巩固文化产业的学科基础,做好基础的理论研究。第一,要研究清楚文化产业的精神和特点,让文化产业的概念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随着研究对象的不同而随时变动的;第二,要界定清楚文化产业的学科边界,搭建起完整的文化产业学科体系框架,使不同角度的文化产业研究能够有效衔接,形成文化产业学科体系建设的合力;第三,要更加深入地梳理文化产业史和文化产业学术思想史,在充分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明白理论前沿究竟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文化产业与其他学科一样,成为“新文科”建设中旗帜鲜明的新兴学科。
第一本书是北京大学路风教授所撰写的《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这本书讲述了京东方从一家岌岌可危的老牌国企发展成为领军中国工业的龙头企业,并在全球半导体显示工业中强势崛起这一跌宕起伏的艰辛历程。选择这本书是希望大家在观察市场和产业的时候,能够将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上来,从企业的角度观察我国的国家战略和具体的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又如何参与到市场竞争和市场增长中去,而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文化产业如何在高端制造业的成长过程中吸取经验,这些都是值得去思考的。
第二本书和第三本书都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加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许多同学的政治基础较好,能够理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但是更为具体、也更能体现中国特色的财政领域,则是很多文史哲类同学的知识盲区,针对这个情况,我选择了刘守刚教授的《中国财政史十六讲》和合约经济理论先驱张五常教授的《佃农理论》,希望大家在阅读后有所收获。
最后,我们也想听听看大家在舆论冷静之后,对于“李子柒是否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问题有怎么样的认识。希望大家通过相关的渠道踊跃参与我们的讨论。
您可以在哔哩哔哩、微博、今日头条、虎牙直播、网易公开课、百家号、抖音、西瓜视频搜索相关账号,观看课程。
疫情结束后要加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要建立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备。从实际出发,充分的了解和理解国情。当前学术研究的主要矛盾是快速革新的中国实践与不完全适应的西方理论体系及其落后的中国研究之间的矛盾。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很多研究领域都面临着这种局面。在做研究时,要梳理好研究题目的相关条件和社会背景,才能更加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结论和建议。
通识课程的第六到八讲,对于我近期的学术训练有非常强烈的影响,曾经认为的以兴趣、知识偏好为导向的学术研究方向实在是过于个人主义。如何做一个有信念、有担当的文产人?如何推动即便是很细枝末节的研究方向的哪怕一点点进展?
范老师对于学术话题的讨论,也让我初步了解到,做学术,其实是一件远比我想象中要难、要高深、要踏实的事。学术研究,需要客观理性的态度,需要田野调查、实证研究种种方法。学术研究,既要是顶层设计,对国家对社会的未来有所帮助,又要能够立足大地,从生活实践中来,向生活实践中去。
banjia68.com 版权所有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