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伴佳68(www.banjia68.com)网站
《价值》一书从我个人的认知和价值观而言,内容字字珠玑,恳切真诚,大部分都是掏心窝子的话。其实对于最近争议很多的高瓴本身也有一些非长线操作的发生这个事情,书里面也能找到答案:发现判断错误就纠错呗。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很好的帮助我做了一次整体思路上的系统性梳理和查漏补缺。
该书的框架和内容的摘录、总结归纳,这种事情很多人已经做过了,所以我并不打算做这种单纯的劳力劳动,而是直接按照本人一贯风格,以及作为一个长期主义者所必备的基本功,直接怼内核。同时我并不打算按照书的原有脉络来导读,而是直接拆解出我认为的、最重要的几大模块。
所以下面我会直接重组出三大方面,七大关键词来给大家导读一下这位我一向佩服的(但并不代表盲目崇拜,所以谢绝说本文是彩虹屁)大佬的这本红宝书的关键脉络。同时因为该书的整体价值观和观点与我本人目前的保持高度一致,所以我在文章开头先说明这一点,撰写本文的基础立场,就是“作为一个长期主义者,或者希望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可以从什么关键点切入,细读《价值》”。其他立场的读者可以换个方式来享用,也可以只挑你自己认可的部分。
七大关键词:基础性研究(fundamental research)、不确定性、复利、价值、洞察力、“诚实的面对自己”、“心灵的宁静”
1、什么是基础性研究“fundamental research”?——挖掘世界的本质呗
而这个动作放到投资机构的行业基础性研究层面而言,就是要搭建该机构独特的解读世界、市场、群体、产业的底层运行逻辑、发展规律、演化方向的框架和方法论,进而形成“组织的肌肉记忆”,并且还得长期保持这个肌肉动作且达致有效,才能做到紧跟时代脉搏并保持前瞻性(没有前瞻性能力的投资机构只能呵呵哒)。所以我把这部分放到“见天地”篇章的第一点。称之为“第一性原理”的探寻过程也可以。
这个过程就不得不提到书里提及的来自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的一个重要的词:LOLLAPALOOZA。
一个人如果想要精通任何学术领域,包括军事科学,那么他/她就必须跨出本专业的狭隘范围,与其他一切学科有所接触。 ——斯蒂芬·茨威格
芒格先生一生做的几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进行超多学科领域的同时学习、整合、融汇、打通,形成他自己的LOLLAPALOOZA效应。这里的L效应他指的是一种跨学科的智慧,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多科学的思维模型,熟知不同学科的基本原理,如此才能获得普世智慧,更靠近“世界的真相”。而任何经济得益几乎都离不开个人和组织对世界真相、规律的认知和利用。作为投资机构而言,投资收益肯定是机构整体智慧及认知的变现。
LOLLAPALOOZA这种效应,实际上是不同领域的底层统一性的一种共鸣效应。世界上几乎所有领域基本都是类似的运行规则,涉猎的领域越多、同时还能做到一定的纵深程度的人们想必对此越有感触和体悟。
关键词(我列的):混沌、复杂系统、反脆弱、认识愚蠢/错误(自己的、别人的、群体/市场的)才能快速纠错
世界是一个复杂系统,必然的“混沌”效应带来的是确定的不确定性长存。作为长期主义者必须是拥抱而不是恐惧不确定性,才能按照长期主义的愿景,随时纠错。
没有人是无所不能且每次的决定都是正确的的,因为你是人类不是上帝,上帝不用掷骰子,但你要。况且什么叫做“正确的”决定呢?索罗斯总结“反身性”就是为了告诉你,人类永远是错的,但是只有认知到了这一点的人才有能力往“对”的方向走去。
在这里我不打算深入解释“复杂系统”。就这个议题,以后我会用另一个方式来展开。
3、只有能意识到自己是在与不确定性长期博弈的人,才能享受到价值投资的福利:复利
而短期行为(套利、投机)不能带来线性、正向、长期往上的财富增加曲线,因为他们在每一次的投资行为都是类似于赌博行为。
关于赌博胜率问题,有一个著名的赌场的“凯利公式”f=(bp-q)/b数学模型。根据这个数学模型,赌徒最后都是败方。“赌徒迷信的是运气,何鸿燊相信的是数学。”
那既然短期行为的胜率跟赌徒贴近,那肯定就不能带来滚雪球效应,当然就无法享受到复利效应了。
在这个不确定性才是确定的世界里,个人和组织必须在意识层面就清楚认知到了不确定性的存在,才会有拥抱,并站在更高的维度,建立与其博弈的思维模式、方法论、行为模式、组织行为规范等等,进而在这个动态的、不确定的环境中,通过上述“学习型组织”风格的安排,产生对变化中环境的趋势提前感知、达到对未来走势的前瞻。进而进入下一步:价值的创造。
4、什么是“价值”——我的理解就是,世界/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一个圈内“熵减”的过程。
对投资机构而言,《价值》书中提到,高瓴坚持的是“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是相对于“周期性思维”和“机会主义”而言的。核心是反短期主义行为。他认为哪些是短期主义行为呢?套利、投机、零和游戏、短期博弈思维。
而高瓴通过什么办法去实现自己的这种投资价值观呢?通过对市场和行业的长期动态跟踪和观察,做对目标企业的基本面的深度研究,以谨慎的态度来看待风险,对不确定的未来保持理性的预期,从站在产业生态的更高维度来通过重塑产业的角度来关注并参与结构性的市场与行业变革机会,通过这一系列的配套打法,来实现跨周期投资,并形成机构自身的动态护城河,为社会持续创造“价值”——各种效率的全面提升。
书里对于做长期产业投资的这部分有了比较充分的表述,而我个人认为,真正拥有“创造力”,才是价值创造的核心能力,而具有对生活真正的热情和永远保持如同婴儿般的好奇心,我想是能真正拥有创造力的核心能源。大家可以用这个角度再去细细体会书中内容。
而在我看来,能做有效的基础性研究的人/团队才可能对市场、产业和企业有真正深刻的洞察力。因为基础性研究是“认知现实的能力”的基础设施,也就是一个人、一个投资机构、一个企业对客观世界,有深刻认知的能力的基础,也是外在技能内化成思维能力的体现。
认知现实能力=(见微知著+抽象思维+逻辑演绎+直觉)能力X有效的知识储备量。
行业洞察和消费者洞察的能力,其实逻辑也是一致的。行业的洞见和远见,不仅基于对变化的判断,也基于对不变的坚守(第一性原理)。以零售市场为例,对零售行业来说,技术会变化,消费会变化。但关键什么是不变?供求关系、行业成本、效率、消费者体验这些本质是不变的 - 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提供最好的体验。作为零售消费的企业,如果把战略聚焦于此不变的基础之上,持续坚持,同样能形成我上面所提到的,“组织的肌肉记忆”、“前瞻性”。
从一般性的方法论上而言,对消费者的洞察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事实的收集、资料的分析、洞察的形成、策略的开发。这其中涉及定性——〉定量——〉定性这么一个逻辑回环。需要市场研究人员,也需要商业逻辑设计人员,特别是企业愿景了解最为深刻的核心高管参与其中。现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算力、算法都超级迭代的时代,更多数据、更高效的计算,带来的是效率更高的发现消费者一些消费行为的变化。
但所有的过往实际经验告诉我,事实上消费者洞察更需要具备直觉能力,且涉及到心理操作过程,所以即使数据再多,也不可能有100%获取“正确的”消费者洞察的概率(参考比对阿里vs.腾讯对“消费”的理解程度,就知道数据量,并不是万能的。),底层原因是很复杂,一部分也因为人类心理天然的“不确定性”。
不过,如果个人角度确实想提高获得优秀洞察的概率,同样可以通过上面的“洞察力公式”,从纵深纬度加强对于所研究的问题的理解程度,以及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比如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等)的宽度,两个方面着手,进而产生查理·芒格老爷子总结的:LOLLAPALOOZA效应了。结合即将到来的全新的技术周期这个必然趋势,商业与技术再也不分家。我们要面对的未来,将是一个跨域者胜的时代。
另外,洞察离不开归纳能力。对于归纳,维特根斯坦(波普尔一生都耿耿于怀的论敌)在1921年出版的文体独特的《逻辑哲学论》中清晰地重述了这一点:“归纳过程在于此:即我们采取能与我们的经验相协调的最简单的规律(6.363)。可是这个过程没有逻辑基础,而只有心理学的基础(6.3631)。”
此处不得不提,从消费、零售乃至投资等等,无不是人性洞察的游戏。而认知科学则是探寻人类需求产生的过程、驱动人类需求的根本潜在因素。因为工程技术手段、产品开发方法、算法、模型都是会逐渐成熟的,但是真正了解人的人,才是预测人类需求,并设想到未来用户体验的人。
再举个更浅显的例子。从我个人角度观察到的例子。都是投消费的投资人,如果在别人说“消费降级”、“消费升级”的时候你就真的按照这个逻辑去看项目的话,那估计结果就是被人牵着鼻子走了,只能跟着关键词去思考,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我个人称这种行为叫“噱头投资论”。
因为所谓的“消费升/降/分级”,本质上就是现在的供求关系上,供应方处于弱势,消费者强势,谁在供求关系里强势,就谁把握定价权,现在选择权到了消费者手上了,自然就要在同等价格上货比三家了,呈现出来的表象就是消费者更加追求性价比了,不那么在乎老牌子了,“消费升级”了,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再加上现在消费者对“品牌”这么个单纯的符号本身,被市场教育了那么多年之后,对其单独而言能给予的情绪价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同时,现在的消费者因为整体宏观经济曲线方向的变化、以及被众所周知的几座刚需大山等多方面合围之下,实际上对其他消费品、消费服务的消费能力在下降,越是一线城市,这个实际消费能力在其整体收入里面所占的比例越小(因为刚需大山比例更大),进而又在表象上呈现出“消费下沉”、“消费降级”,对没有从底层原因去看这些现象的人,就只能认为是一线城市消费者越来越“抠门”、要求越来越高,看到是下线城市的消费者越能在其他消费品、消费服务这些品类上花钱了。
所以可以说,整体消费市场所呈现的一切现象,底层规则基本都是“供求关系”这么一个早被经济学家洞悉过的第一性原理层级的表象化而已。只不过随着时代和底层基础设施在技术层面的进化,现在对企业家实现前瞻性,提出了更高、更多方面的能力的整合化的竞争能力组合的要求,带来竞争优势的底层逻辑变化。亦即经济学的四大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中的这最后一点“企业家才能”。
而关于时代对企业家所提出的最新的“企业家才能”到底有什么新的要求,此处推荐一个参考书籍,同样也是张磊先生推荐、并作序的《叙事经济学》。而他所撰写的序文本身也收录在了《价值》的结尾部分了。
1)正确了解自己手头的筹码(资源品赋),然后打正确的牌——比如说,机构要做正确的资源配置,不做“长钱短投,短钱长投”的资源错配行为;
2)正确的认识自己,尽量缩短对自我的认知与实际世界游戏运作规则之间的鸿沟,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到底到哪,就做哪个范围的事情。比如不要强行用不匹配的能力/原有团队,去做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投资阶段的事情。
其实这个逻辑很简单,也就是“心口一致,内心自洽”,内心自洽也就是你对外界的语言表达和行为跟自己的三观一致,而能长期保持内心自洽的人比较不受潜意识的永恒折磨,同时这种意识层面的“痛苦”,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一种类似于“熵增”的效应,除了心理压力带来的生命活力、创造力的下降之外,也许还会带来一些心理疾病的表现形态,比如抑郁、躁郁(著名的“双相情感障碍”)。
到这里,这篇“不太像书评的”书评+个人感悟的《价值》通关路径、主要关键词的拆解重组和逻辑梳理先告一段落。
对我个人而言,本书内容框架上的完整性之强,简直就可以归入工具书性质,查漏补缺,大大助益了我对于如何在下一个全新的技术周期进行产业投资、和其他需充分发挥创造力的行为的话,如何正确配置资源、需要获取什么类型的筹码等实操层面的思考。
同时最后本人对张磊先生诚恳真挚的奉献出他这么多年的投资和做人做事的思维模式的演化过程和经验归纳,致以衷心的敬意。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更系统的从《价值》这本书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并不代表我觉得每一个人都要全盘接纳),并衷心的祝福大家都能温柔的走入那个美好的良夜。
banjia68.com 版权所有 | 备案号:鲁ICP备2021038504号-2